幸福日子像花儿一样

今日固原
2022-11-01 18:55:00
logo 语音播报

马铃薯丰收季

潘春梅将装袋的玉米码放整齐

热闹的房车营地

蜂农察看蜂箱

务工人员收割蔬菜

秋日美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当下,在固原山川大地上,到处是美景怡人、丰收喜悦的景象。新时代十年,人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的美丽画卷让人赏心悦目,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任务圆满完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站在新的起点上,固原人民以更加自豪、更加自信的昂扬姿态,绘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马铃薯丰收了

进入十月,六盘山脉层峦叠嶂、色彩缤纷。经过叠叠沟,来到原州区张易镇,马铃薯的丰收景象映入眼帘。

正是马铃薯开挖收获时节,也是张易镇汉兵淀粉厂最忙碌的时候。走进汉兵淀粉厂,村民们驾驶农用三轮车,将分拣出的马铃薯一车一车出售,现场拿到现金,脸上满是笑容。“农户平均每天运来400辆农用车马铃薯,算下来超过500吨。今年的收购价格创了20年来的新高,准备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汉兵淀粉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汉兵介绍。

汉兵淀粉厂为张易镇农民种植马铃薯吃了一颗定心丸。

“你家马铃薯咋样,收成好吗?”看着走进村部的杜强强,张易镇贺套村副支书武俊问起了收成。

“今年收成好得很,别看我只种了5亩马铃薯,卖了2万元呢。”杜强强高兴地说。

从这些简短的对话中,可以听出村民今年的收成确实不差。2022年贺套村种植马铃薯6000亩左右,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50%,农户种植比例高达90%以上,其余为村集体种植。来到贺套村村集体种植的马铃薯基地,农机轰鸣,20余名村民将挖出的地膜堆放整齐,红褐色的马铃薯露出地面,这些“红洋芋”淀粉含量高、口感好,产量大、市场价格高。村民们随身携带小筐、网袋,将大小不一的马铃薯分拣装运,小的送往淀粉厂,大的通过收购进入市场。“今年村集体种的马铃薯亩产2000公斤左右,由于地是新平整的,产量有影响。如果是常年种植的土地,产量还能高两成。”武俊说,“送到附近淀粉厂的每斤7毛钱,进入市场的每斤都过1元呢,平均下来每亩卖3000元左右。”

如今,马铃薯已是张易镇的主导产业,依托当地土壤气候优势,张易镇在稳定面积、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产业升级、增产增效上做足文章,提高了马铃薯产业的附加值。再加上淀粉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做后盾,除去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种薯繁育基地、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外,今年带动9个村1833户种植马铃薯5.8万亩,助力农民增收,过上好日子的动力更加强劲。

和睦团结日子红火

汉族、回族、东乡族、苗族、维吾尔族……在西吉县竟然有这么多让人耳熟能详的各族群众在一起生活,和睦团结、其乐融融。

西吉县偏城乡大庄村的潘春梅2013年从贵州远嫁到西吉,只回过两次家,“1000多公里路呢,每次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尽量节省了。不过和家人通过网络联系很紧密。”潘春梅笑着说。

潘春梅是苗族,和丈夫姚鹏东在福建务工时相识相爱,两人结婚已经十年了。她清楚记得刚到西吉人生地不熟的场景:“虽然我说的普通话,但口音重,乡亲们听不懂,而乡亲们也说的是当地话,我也很难听懂。说实话,刚来时挺难融入的。”十年过去了,潘春梅已经和乡亲们打成了一片,一起种庄稼、拉家常,很是亲切。

由于丈夫身患疾病,家里的重担压在了潘春梅身上。种30亩地,还养着几头牛、几头驴,虽然有公婆帮衬,但潘春梅已然是家里的顶梁柱了。“我媳妇是少数民族,嫁给我,确实太不容易了,我也没有让她享福。”姚鹏东说起妻子,总有些歉疚。

今年,潘春梅家所在的村组巷道修成了水泥路,还安装了路灯,出行方便,潘春梅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国家帮扶政策好,解决了我家的大困难,往回拉粮食再也不愁了。”潘春梅说。

走进偏城乡姚庄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串户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处处堆放着丰收的玉米。东乡族的马沙米也和家人亲戚聚在一起畅谈,屋里传出了一阵阵欢声笑语。

这个和潘春梅一样从外省嫁过来的媳妇,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乡亲们都很照顾我,这里就是我的家。”马沙米也笑着说。2015年,马沙米也带着担心从甘肃临夏嫁到姚庄村,左邻右舍对待她像家人一般,大家谁家有事一起帮忙,尤其爱分享美食,以美食为媒、因美食结缘,分享的不仅是饭桌上的菜肴,还有邻里间的温情。“嫂子,我家炒肉呢,把家里人叫上过来吃。”正说话间,马沙米也招呼邻居一起吃饭。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深秋的西吉大地五彩斑斓,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各族群众一起生活、团结奋斗的和谐画面。正是在党和国家好政策的指引下,这片充满希望的大地才更加蒸蒸日上。

村美民富产业兴

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秋风掠过,让人神清气爽。隆德县陈靳乡新和、高阳、清凉三个房车营地也送走了远方的客人,变得寂静。走进陈靳乡,一户户农家小院窗明几净,一条条乡村道路整洁干净,正午的文化广场上,三三两两的村民拉着家常,聊着一年的辛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凉爽气候亦是独特资源,陈靳乡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新建新和、高阳、清凉三个房车自驾营地,改造提升清凉窑洞民宿宾馆,开发建设水上游乐拓展基地和18公里山地自驾游环线,串联高台马社火、水上公园、岳家峡森林公园、清凉寺、观星台等景观景点,沿线布局芍药、酥梨、蜂蜜等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引进精品民宿,深化“吃住行游购”体验。截至目前,已接待区内、甘肃、陕西、内蒙古、河南、河北、江苏、广东、福建、云南等地1000多车次2000余人来营地避暑、考察和游玩,同时带动79户农户在乡村旅游产业链上就业。

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陈靳乡还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结合各村实际,集中力量清脏治污、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基础设施,新建小花园、小广场、小菜园315座,打造美丽庭院98个,并在乡村道路两侧种植景观花卉绿化带4.5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把各村组镶嵌点缀在山水花草间,绘就了一幅田园山居图。

“这几年的变化大得很,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民联村70多岁的老党员王述善说起这些年生活的变化,对如今的幸福生活赞不绝口。

何槐村村集体的马铃薯种植地里,机械来回穿梭,扬起一缕缕尘土,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马铃薯翻出地面,村民们麻利地将马铃薯分拣、装袋、装车,各项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村里还成立了何槐村经济合作社,主要以种植马铃薯为主导产业,带动周边村组种植马铃薯1000亩左右,村民就近务工,工资性年收入5000元左右。村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变好了,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何槐村副支书魏福说。

近年来,陈靳乡把提高农牧业发展质效、增加人民群众收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举措,乡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房车旅游蓬勃向上、富民产业茁壮发展,乡土气息浓郁、人文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在陈靳乡徐徐展开。

科技创新助农加薪

与去年相比,泾源县蜂蜜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极大提升,蜂蜜产值从去年的412万元增加到814万元。这样的发展,要给科技创新记头功。

泾河源镇泾光村60多岁的马江科紧跟全县产业发展步伐,在2018年泾源县全面推广发展中蜂产业的机遇下开始养蜂。由于有经验,养蜂对于马江科来说算是得心应手。

2020年前后,泾源县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投资建设蜂蜜检测中心,进一步加大中蜂产业科研力度,确保蜂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有了技术支撑,马江科更有信心了,“没有检测机构的时候,咱老百姓就知道养蜜蜂,也不清楚蜂蜜的品质。第一次检测蜂蜜,我的蜂蜜微生物那一项不合格,技术人员建议更换蜂蜜储存设备,保证储存环境干净。”马江科说。现在,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马江科的蜂蜜品质有了保证,养蜂135箱,今年产蜜1200余公斤,全部交售至宁夏天沐中蜂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有了技术保障,只操心养好蜜蜂,产出高质量的蜂蜜就对了,不怕没有销路。养蜜蜂的人多,大家一个劲儿拼质量,产业发展前景很好,比在外面打工强。”马江科说。

经过三年的发展,科技创新在泾源县中蜂产业发展中发挥了显著作用,通过蜂蜜检验检测结果,技术人员分析问题并及时向蜂农反馈、指导,让蜂农及养蜂企业在发展蜂产业中准确掌握养蜂技术,减少了蜂农的损失。截至目前,泾源县蜂蜜检测中心的业务范围已经覆盖全县1200余户蜂农及周边市县的蜂农。

今年,泾源县产业技术研究院又通过了CMA认证,即中国计量认证,进一步提高了检验检测的权威性,为泾源县蜂蜜拓宽市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与此同时,智能化养蜂也进入示范推广阶段。通过智慧蜂箱的大数据集成,真实再现中蜂的引进、饲养、防疫、过冬以及蜂蜜生产、销售全过程。

智能化养蜂场是宁夏天沐中蜂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泾源县投入的试点项目,黄花乡羊槽村是第一个试点村。丰富的蜜源,清澈的山泉水,舒适的蜂箱,给予了蜜蜂优越的生产环境,这里生产的“焉支山”牌蜂蜜,深受欢迎。项目从最初伴随着质疑声落地,到如今达到绿色食品A级标准,成为自治区首家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的蜂蜜产品,花了四年多时间。对于项目负责人马勇来说,极其不容易。“有了智能蜂箱,只需要一个人、一部手机便能运作。一个月来三四次,比传统养蜂效率提高了几倍。”马勇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显示出每个智能蜂箱的温度、湿度、重量等数据,如果数据出现异常,蜂箱会自动报警。“使用智能蜂箱生产的蜂蜜叫‘成熟蜜’,比传统蜜口感更好,保质期更长。”马勇说,“目前,公司还在传统产品的基础上研发出蜂胶润喉糖、营养蜂蜜膏、蜂蜜枸杞菊花茶等新的产品,延长了中蜂产业的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让科技创新真正为农民加薪。”

有活干就是好日子

深秋时节,再一次来到彭阳县古城镇温沟村、新集乡姚河村蔬菜种植基地,农民正在紧张收割娃娃菜、大白菜、甘蓝等,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来自附近村子的务工人员正在忙着将蔬菜打包、装车。

温沟村的田志秀,每天一大早喂完牛,骑着摩托车来到基地,开始一天的劳作,从年初的平地整地,到年中种苗、间苗、除草,再到当下的铲菜、装菜,已经是基地里的老工人了,“干完家里的活,有闲余时间,出来挣点钱补贴家用,是一件很充实的事情。”

温沟村的蔬菜种植基地是彭阳县西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建设中泵站、取水建筑物、调蓄水池、各类阀井等基础设施,埋设扬水管道、配套自动化设备,利用乃河水库与上温沟水库的连通工程引水上山,将梯田变成水浇地,发展了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00亩。6月初,见到田志秀时,他和工友们正在基地里间苗、除草,如今到了收获季节他更感慨于在家门口挣钱的满足,“家里种了30多亩玉米,养了十多头牛,又能在家门口挣钱,知足得很,这就是好日子了。”

这片基地属于宁夏春又发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彭阳分公司,用工高峰期,每天有300多人务工。

正在割菜的马小玲是新集乡上马洼村村民,算起收入账,高兴地合不拢嘴。自蔬菜基地开始种植以来,从种菜、到田间管理、再到收菜,马小玲找着机会干,从不让自己闲着。她觉着有饭就吃、有活就干,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一小时15元,离家也近,踏实得很。”

宁夏春又发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彭阳分公司在新集乡、古城镇、红河镇、草庙乡共建立了四个种植基地,面积5000亩,通过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蔬菜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等模式,种植辣椒、西红柿、茄子、西芹、西兰花、菜心、甘蓝、白菜、西瓜等无公害蔬菜瓜果,实现基地100%统防统治、订单销售。带动280人长期就业,季节性用工达500人次,带动当地群众年人均务工收入1万元以上,群众的“钱袋子”更加充实。同时,还带动附近的菜农实现设施农业高效种植,让农民实现了土地增值、集约经营、高效生产、稳步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照片均由各县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记者:樊永凤

编辑:蔡雪莉
责编:李   慧
审核:潘   江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立即下载
发送